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天地 > 医易同源

梁世杰:首创“脾肝肾同治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创新理论分析

作者:来源:时间:2015-03-31 19:44:11

图片4.jpg

首创“脾肝肾同治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创新理论分析

                              梁世杰

 

      "脾肝肾同治法"发明人梁世杰主任认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慢性结肠炎)之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在辩证治疗上打破常规,不局限于传统病机笼统认为的“脾肾阳虚”。

     1.梁主任认为;发病机理首先脾虚是发病的根本。脾虚生湿,湿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有“无湿不成泻”之说。久则伤及脾阳,就会出现不能食冷饮,脘腹冷痛,下利清谷,粘冻的严重症状。肝属木,主疏泄,能调畅脾胃气机,若气机郁滞,横逆犯脾,则可使脾运失健,导致泄泻,或久泻脾虚,肝木乘土,而成脾虚肝郁之证。表现为情志抑郁,脘腹胀满,便秘与泄泻交替出现等。肝藏血,郁久化火,伤及血络则便中带血。肾为水火之宅,内藏元阴元阳。肾阳虚衰,命门火不足,不能温煦脾土助脾胃腐熟水谷,脾失健运而致水湿停聚,下注大肠而成常见的五更泄泻。可见肝脾肾三脏同病是本病的真正原因。

   2 梁主任经多年临床实践发现 本病虽然属慢性,但在临床上,前期和后期病机有明显的区别。 前期病机比较单一,或脾虚型,或肝郁克脾型,或脾肾阳虚型,若中医辨证准确,治疗及时彻底,一般不会转为后期,若用药不当,失治误治,导致三脏或五脏传变或同病则转为后期。病程十余年者比比皆是。慢性结肠炎后期脏腑传变病机分析如下: “太阴受湿而为水泄,虚滑身重微满,不知谷味,久则传变而为脓为血,是脾传肾”《杂病源流犀烛- 久泄成痢 》。泄痢日久伤肾.而乙癸同源水,精血互生,肾气已伤,势必水不涵木(五行配五脏肝属木肾属水),致肝血不足,肝气横逆犯胃,木克脾土,脾胃气机郁滞,致脘腹胀满不舒,又见肝郁脾虚之证,最终导致三脏同病。(若气血两亏,定耗伤心肺二脏,则定为五脏同病)其中脾肝肾三脏居中下焦,关系最为密切。久病互损,互为因果,循环往复,是后期本病缠绵难愈的根本原因。

  3必须针对脾肝肾三个脏腑久病多虚,三脏互损,本虚标实,互为因果等病机特点,来辨证治疗。以健脾化湿止泄痢为主佐以调补肝肾。此法能使,肾气得温,肝血得养,脾气渐足,湿邪得化,水谷运化正常,慢性结肠炎自愈。

   4梁主任组方用药查阅中医药古籍二百余部,根据治疗原则,将古方灵活化拆,重新组方。筛选药物全部用地道药材,从不计较成本,且参阅现代药理研究,不泥古医家说法。剂型选择上,根据患病轻重,中药耐受,病程所处阶段,本着先治病后除根的原则,灵活选择汤剂和丸剂的使用。 在辩证治疗上打破常规,不局限于传统病机笼统认为的“脾肾阳虚五更泻”之说,把慢性结肠炎的中医病机按“前期”和“后期”分开,提出“脾肝肾同治”的创新治疗理论。临床诊断尤其重视中医脉诊,以别五脏生克,和伤及的脏腑虚实传变。彻底抛弃当代一些中医家,理论泥古,病程久暂不分,不重脉诊,不详辨证,拘泥“古方”如真人养脏汤等“成方”用药如四神丸等,千人一方,不分病程深浅轻重,剂型不甚考究等陋习和持重标不重本的“热毒血瘀”之邪说大剂寒凉攻伐之品,削夺久亏之正气。经千例患者临床验证梁氏治疗慢性结肠炎理论和组方有起效快,疗程短,善除根,不易复发等优点,据临床统计有效率达100%。极大的缩短了病程,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和疾病折磨。经国家及相关专家证实,“脾肝肾同治”的创新治疗理论在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上有划时代的临床和学术意义。是中医在结肠炎治疗上的一座里程碑。

 

 

相关资讯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