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杰:“脉诊验孕”事件或许能够成为激励中医人上进的一支强心针!
作者:来源:时间:2015-04-07 23:03:39
“脉诊验孕”事件或许能够成为激励中医人上进的一支强心针!
梁世杰 中国易医学研究会
事件回顾:
一场关于诊脉验孕的“挑战”在微博上引发关注。微博名人、北京积水潭烧伤科医师“烧伤超人阿宝”发起挑战,愿出奖金五万,以随机盲法测中医脉诊准确率是否能超80%。此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杨桢应战。双方初步形成“脉诊验孕”的实验草案,还将就细节再切磋。双方将招募32名育龄妇女作测试者,以评价“脉诊验孕”准确率。“挑战赛”奖金已在部分网友的赞助下追加到了10万元。
该事件被新京报等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热议,截至10月15日8时50分,媒体及各大网站对该事件报道及转载共1590篇次,新浪、网易平台该条报道后面上万网友参与讨论,而在微博平台上有相关内容64.6万条,微信平台上也有7394条相关内容。各界反映:媒体:真正将事件再次提及并引发媒体关注的节点在于新京报10月11日A12版刊登了的一篇题为《医生质疑中医诊脉验孕不靠谱悬赏10万约战》的文章,40多家门户网站转载了该报道,脉诊验孕挑战一事开始受到更多民众关注,并引发舆论热议。
“央视新闻”微博发送该内容后印发微博热议,一度冲到新浪微博话题榜榜首。同一天,新京报在A03版刊登了评论文章《“把脉验孕”是否靠谱莫陷口舌之争》,这篇文章主要强调不能将西医与中医对立,更不应陷入个别医生之间的口舌之争。这一篇比较理性中立的评论文章却未被大量转发,此后的各家媒体报道并没有遵循一种理性思路,而是不断挑起双方矛盾,不断制造舆论。一两天内,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各家媒体纷纷展开报道。
但在报道中,大多数以类似“西医悬赏10万叫板‘诊脉验孕’”、“西医悬赏10万看中医能否号脉验孕”等为题,甚至有媒体报道标题为《西医约战中医,你站哪一边?》,火药味十足。部分媒体跟风炒作,并对事件推波助澜。 另外,上述内容在中国中医药报微博发布后,王志安@中国中医药报微博,希望中国中医药报作为中医界权威官媒参与主持此事,对方以不想炒作为由,并未对王志安给予回应。在脉诊验孕挑战事件发生后,《中国中医药报》微信回应发送文章《中医气魄:回应“脉诊验孕”挑战》,随后在9月18日1版刊登评论《别拿“赌局”亵渎医学》,并在3版发表题为《从听说挑战“脉诊验孕”说起》和《脉诊妊娠是可以掌握的技术》两篇文章,其中《从听说挑战“脉诊验孕”说起》被人民网、中国中医等网站转载。随后的文章摘引诸多学者声音意在对此次事件对此事件持负面看法并叫停。
下面应用《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微信举例:
中西医应团结论
10月13日,张卫斌在荆楚网发文表示,东西方文化各有其优。同样,中西医源流不同,但也各有其长。中西医学界应摒弃门户偏见,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妄自尊大,应该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共同促进医学的繁荣进步。
不科学严谨论
10月13日华商报王攀发表评论《脉诊验孕“约战”娱乐化口水战的升级版》。他认为,相关权威部门拒绝接受这一“约战”,从侧面说明了它缺乏严谨性。那么,一个非专业的机构,在一个非专业的平台上,以一种非专业的方式进行,看似热闹,说白了就是一场娱乐化口水战的升级版而已。单纯的娱乐,或许危害不大;关键是,当这种娱乐化表达,穿着严肃的外衣,打着科学的、医学的幌子进行的时候,其对医学的伤害是非常大的。中医和西医,共同的敌人是疾病。二者应该结合起来,而不是相互指责。这种把医学之争当成一种娱乐化表达早已离题万里,注定不会有什么可信的结果。
不对等论
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方邦江在接受新闻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的综合诊断,脉诊只是其中的一项手段,据此设擂台有不对等之嫌。孕妇的“滑脉”,是过去医学不发达时中医长期以来的经验总结,现代中医根据理论和自身临床经验,对孕妇这种生理现象的把握程度也是有深有浅。此次“擂台赛”的设立,炒作意味太浓。复旦大学妇产科医院产科副主任李儒芝也表示,这样的挑战赛没有意义,有哗众取宠之嫌,把这一点提出来设挑战赛,对中医和西医都没什么意义。
四诊合参论
回头再看9月18日科技日报,罗朝淑在《从“脉诊验孕挑战”说开去》文章认为,单论这场挑战的设计,本身就有失公允。中医是一门来自实践的经验学科,从来都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自古就反对单凭一脉而诊病。对真正的中医来说,望闻问切,缺一不可。即使单说脉诊,它也是要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的。现代科学应该是开放公平的,尤其是面对一门确有疗效但无法用另一套体系来解释的学科,人们应该有一种更加积极且宽容的态度,允许质疑存在,但请别主观臆断。因为有可能,你只是不懂得这门学科而已。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王庆国表示,西医向中医挑战脉诊验孕本身就是一场闹剧,不是一个正经的学术问题,更不应该大肆宣扬和炒作。我们不应抱着看热闹的态度来对待此事,甚至是以此来嘲笑中医,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试问,如果现在中医以同样的方式来挑战西医,让他们不借助任何现代化设备来诊断病人心脏瓣膜是否完整或神经系统是否正常,相信准确率一定也不会太高。所以我们不必炒作这件事情,应该以一个科学、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脉诊验孕。他说,脉诊验孕的准确性最多达到70%~80%,借助于试纸、仪器等现代化设备更为精准判断。通常意义上讲,判断妇女是否妊娠需要四诊合参,综合考量。
娱乐争斗论
引用认证信息为前中国女篮队医的“国家队陈队医”认为,“脉诊验孕”挑战违背了医学本质,医学最重要的目的是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人类健康。不是用来争斗,更不能用来娱乐和赚名。中医和西医不是敌人,不是对手,我们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我们面临的共同敌人是威胁人类的疾病。
争名逐利论
一位西医学生网友“时间从不遗忘”表示,实在感觉这种挑战没必要,中西医各有所长,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受益的是广大的病患。都是医者,何必一较长短,中医能流传那么久自有它的好处,而中医西医最终不都是为了救人吗,莫只顾争名逐利。医学本质论10月14日,中医圈粉丝量最大的微信公众号“中医书友会”发表观点:这场挑战违背了医学的本质,医学最重要的目的是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人类健康。不是用来争斗,更不能用来娱乐和赚名。专家观点:毫无意义论中医专家:脉诊只是验孕的手段之一针对“脉诊验孕”一事,记者采访中连线的多位中医权威专家均表示,“脉诊验孕”事件毫无意义,没有关注的价值,只是一场闹剧而已。中医判断妇女是否怀孕,脉诊只是众多诊断标准之一。
国医大师反对论
国医大师夏桂成表示,自己也反对“脉诊验孕”这一挑战,诊脉只是一种手段,并不像某些人吹嘘的那么神乎其神,必须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判断。诊断出滑脉后,还需借助其他方法进一步确认,脉象只是众多参考标准中的一项而已。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主任医师刘雁峰表示,“脉诊验孕”事件误读了中西医的区别,整个挑战的存在并没有必要。中医与西医最大的区别是理念上的区别,无论是脉诊验孕还是验孕试纸都仅仅是一个技术,并不涉及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 刘雁峰提到,临床诊断时,自己都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任何诊断结果的产生都要综合考虑,诊疗技术“姓中姓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生临床效果。
综上种种声音,把本来本是一桩民间的“切磋”式擂台,在各色人等的烘托,起哄下演变为一场中西医的政治斗争!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明眼人从中可以看出什么呢?我们不妨分析如下,不妥之处还望海涵。
一.阿宝医师作为此次诊脉验孕的发起人初衷是好的。为什么?
首先,举办这么一场擂台需要相当大的勇气,试想没有对当下中医的境况的不满,不会激起他这样激烈的举动,一定怀着:气其不志,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恨其不强的爱国情结举办这样一场简单而又不简单的中医技能擂台赛。用他自己的话讲:“是很有意义的”。
其次,作为举办者自掏腰包,费时费力,多方动员,煞费苦心,实属不易。很难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无聊到挑起中西医的争端,或是为了贬低凌辱中医,要知道从以往经验看,作为一个中国人,抱着阴谋来和中医叫板那样会“死的很惨”。所以相信阿宝医生不会傻到成为国人的“活宝”。
再次,从事件发展来看,基本做到了公正公开,互相协商,民主监督,只要不违背通过单一脉诊验孕的大原则,其他都可以商酌。
我们发现反倒是接受挑战者不是“千呼万呼始出来”就是扭扭捏捏,条件离奇苛刻。
二.中医界的不自信从以上诸多例子中我们发现了这一点,集中体现在要求“四诊合参”来诊孕才是中医!尤其位高誉重的大师级中医对此事件,更是顾虑重重,思想包袱很重认为影视剧中的情节都是艺术夸张。
首先中医诊病讲“四诊合参”不假,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正确诊断和临床施治。但作为基本技能的脉诊确实代表医生水平的基本功,可以想象,在旧社会明智未开,贫穷落后的时代,无数病患对待陌生的医生都是先从考验医生的脉诊技术入手,逐渐信医服药的,所谓“病家不用开口,切脉即知病之原由”。
我们试想,在万恶的旧社会,作为一个卑下职业的医师给上层千金小姐诊病,能够得到隔帘脉诊的机会对医生的而言,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实际上,古代对医生的诊断技术要求最高的是望诊。众所周知《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扁鹊给齐桓公望诊断病的例子,华佗传记载了华佗给曹植望诊的故事。故内经有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可见望诊技术过关,才被称作神!然而四诊之末的摸脉,因为与前三者比,你已经接触到了患者身体,就如同西医听诊器,体温表类似的接触性诊断,相比之下自然不被称颂就在情理之中。
然而切脉,在古人看来是最最基本功的功夫,如今却面临失传的危险。这是当下中医界对诊“脉验孕事件”抵触,不自信的根源。相反假如这样的事件发生在科技落后的解放前,恐怕会成为中医界争相斗艳的美事。为什么?
可以想象,如今的现代化诊断技术逐步取代了陈旧的诊疗方法,这种现象包括西医中医都无法回避,比如:西医用听诊器听诊心瓣膜病,用叩诊棰做神经内科诊断,都已成为神话。中医以验孕为例:现如今有几个人怀孕不去买早早孕,不去做B超,所以脉诊已不是唯一早孕诊断技术,无形中就废用性退化了。况且还不止这些,现在的中医有几个能流畅背诵28部脉相,和《濒湖脉诀》?这都是需要医学界反思的。
正如国医大师李士懋认为,脉诊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四诊之中,以脉为首,脉诊在诊断中的权重甚至占到50%~90%。有人说,中医脉诊验孕确实有误差。这是可以理解的:发烧,喝酒,吃补药,食积,便秘,泌尿炎……有很多能够出现误诊的时候,然而健康人还是可以筛选的。另外,尿检也会出现假阳性,或者假阴性,但是时间同样能证明一切!
总之,中医师脉诊技术的退化是中医界不自信的根由。
三.民间对此事件热情高涨,网友对中医信心满满。
比如:新浪网新闻中心在网上发起了一项关于“脉诊验孕”挑战的民意调查,截至10月14日18时,有74.2%的网友支持@中医杨桢,20.4%的网友支持@烧伤超人阿宝,5.4%的网友中立。
声援——74%网友支持中医
网友“异国风情千百度”认为,“约战”方式探讨医学问题,看起来有些像街头打架。对中医诊脉的科学性探究,应有严格设计的科研方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以验证和提升,目的也应是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或孕妇,而不应是重金悬赏、意气用事、只赌输赢、非白即黑,把科研变成一场只吸引眼球而无多大意义的闹剧。
“尽在莫言中 ”: 静待挑战进行,如中医确实能把脉验出问题来,中医也就证实自己了.
新浪微博知名博主“雄哥QQ”赞扬@中医杨桢的勇敢精神,但坚决反对阿宝之流搞的这种娱乐化“科研”。
四川中医吕即来受此事件激励,在成都也发起验孕挑战,用重金20万悬赏挑战成功的中医师,来检验自己的技术实力,在成都商报公开征集志愿者。
知耻而后勇,不难看出,这是正能量。
几点建议:一.把参加擂台的大夫职称限制在副高级以上,有失公允!因为中医的根在民间,高人有的是,再者脉诊只是中医四诊技术之一,和医疗技术职称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再者如老中医李可,到老只是主治医生,这不能否认他是名医的事实。所以建议把职称放宽些。二.脉诊验孕擂台如果想要获得社会理解,可以改成重金征集中医脉诊验孕高人!这样避免了矛盾激化,少了组织者自我炒作的嫌疑。 事件发展,我们拭目以待,希望这场有意义的民间学术擂台赛不只是娱乐和闹剧,而是对中医的鞭策,最终成为激励中医人自强上进的一支强心针!
相关资讯推荐
-
无相关信息